
文图
专为 DeepSeek 等 AI 工具设计的内容转换器,轻松处理 Markdown 格式,生成分享友好的长图
每个产品都聚焦真实用户痛点,提供创新解决方案。从健康管理到效率工具,覆盖多个生活场景。
用AI开发数字应用,解决真实的用户痛点。从发现问题到上线应用,每一步都以用户体验为核心。
专为 DeepSeek 等 AI 工具设计的内容转换器,轻松处理 Markdown 格式,生成分享友好的长图
一键拍摄素材管理神器,自动将照片视频分类存储到对应主题相簿,提升创作者工作效率
用药安全提醒助手,智能追踪服药后的安全饮酒时间,预防药物与酒精的危险相互作用
专为中文学习者设计的在线手写练字工具,专注于个性化姓名字帖的快速生成,通过科学的汉字拆解技术和多种练习模式,帮助学生、家长和教师轻松创建专业级别的A4练字字帖
Apple Watch 上的智能用餐教练,通过震动引导科学咀嚼,帮助养成健康的用餐习惯
AI等待时光的温柔陪伴,将焦虑的等待转化为宁静的冥想时刻,支持ChatGPT、Claude等主流AI平台
有趣的决策辅助工具,让选择困难症患者告别纠结,通过可爱的转盘和语音播报让决策变得有趣
从14年的追梦路,到AI编程让梦想成真
故事始于,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。那时,创始人Jkcreate心中就埋下了一颗成为独立开发者的种子。然而,理想丰满,现实骨感。在随后的十几年里,他多次尝试自学iOS编程,但每一次都因为各种原因以失败告终。那个上架一款自己作品的梦想,似乎变得遥不可及。
直到,一束光照了进来。他接触到了AI编程,一个颠覆性的技术浪潮。他震惊地发现,不再需要精通复杂的语法和框架,只需专注于产品想法和需求洞察,就能将创意变为现实。那个尘封已久的梦想,被瞬间激活了。
他给自己定下的第一个目标,是先完整地走完一款App的上架流程。在2个星期的努力下,完成了第一款App——「小熊转盘」的上架。它的需求源于创始人带女儿出去玩时,为了和她愉快地约定回家时间而做的一个小工具。虽然功能简单,甚至有些"重复造轮子",但它让他第一次体验了从0到1的完整过程。和许多开发者一样,这款处女作上架后几乎无人问津,但这盆冷水并没有浇灭热情,反而让他对"做出真正有用的产品"有了更深的思考。
真正的转机出现在,DeepSeek一夜爆火。大年三十的早上,在睡梦中出现了一个清晰的Idea:将DeepSeek输出的Markdown内容,轻松地转换为分享友好的图片。这个想法,连接了之前另一款"夭折"App里做过的功能。他立刻醒来,冲到电脑前,花了短短2个小时,就用AI完成了核心功能的开发。
当时,给这款名为「文图」的App定下的目标卑微而纯粹:赚到1块钱。然而,上架后,在小红书上分享了开发故事,没想到第二天就完成了目标。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,竟然在App Store效率榜上看到了「文图」冲到了第3名!
100万+
全网视频播放
1万+
全平台新增粉丝
效率榜 #3
App Store 付费榜
从梦中灵感到冲进效率榜前三的完整心路
那是辞职创业以来最开心的一段时光。趁热打铁,拍摄的短视频获得了百万播放,接受了媒体采访,也收到了无数用户的正向反馈。创作的小宇宙,被彻底点燃了。
「文图」的爆火,让创始人意识到用 AI 编程是可以做出拥有上千付费用户的产品的!这不仅是对 AI 能力强大的感叹,更是对自己的自信建立。过去他一直觉得自己在做产品方面有天赋,但一直没有找到展露身手的机会,而文图的成功让他进入了新的世界。
那段时间,他的状态爆棚。在迭代文图 App 的同时,又打造了 2 款原创应用。
创始人之前的工作是做自媒体的,经常需要用手机拍摄不同主题的素材,相册里经常很乱,有时候甚至和生活照片混在一起,使用起来很不方便。
有天早上起来准备拍摄素材时,他突然意识到这个小痛点:何不让拍摄完的素材自动存储到对应的相册呢?于是很快用 AI 把它做了出来。打开素材相机,进入眼帘的不是相机拍摄界面,而是相册界面。你点击某个相册的封面,它才会打开相机,然后拍摄的素材都会自动保存到对应的相册中。他改变了拍摄流程——先定位相册,再拍摄,省去了事后整理的麻烦和压力。
不过素材相机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关注,因为在同期,他还做了另一款 Apple Watch 应用:慢吞吞。
灵感来自于他有一次吃饭太着急,胸口被烫得难受了很长时间。但正是这种很直接的痛苦,刺激他开发出了慢吞吞。它有点像苹果表上的正念 App,跟着节奏去咀嚼,只要设置合理的咀嚼次数,自然就能做到细嚼慢咽。
这款应用在还没发布时,他就发了小红书来预热,意外获得了很多人的关注。上线后,同样获得了大量的关注。更意外的是,更多人用它来减肥——他后来才知道,细嚼慢咽能让人摄入合理的食物而非过量,从而做到减肥。
也正是从这款应用开始,他建立了社群。很多用户在群里给他反馈,是大家一起推着这款产品走到了现在。他很喜欢这种共创的感觉,因为不是自嗨式创作,很多功能都是围绕着真实需求开发。这一次创作经历让他再次感受到,做有用的产品,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。
当慢吞吞进入稳定版本后,中间因为别的事情耽误了几个月。处理好后,他在 7 月份再次开启了产品创作之路。这一次没有继续选择熟悉的 iOS 平台,而是开始打造一款 Chrome 插件。
那段时间他使用大模型非常高频,刺激出一个灵感:大模型在生成内容时需要时间计算,等待的过程会很难受。所以他做了 CalmWait,一款可以在大模型生成内容时,帮助你进行冥想呼吸的小插件,能根据 AI 回复的结束而自动结束。
除此之外,他还做了一个衍生功能:在 AI 输出完成后,可以开启逐行阅读功能,因为大段的文字实在是很难定下心来阅读完。
有趣的是,正是因为这个功能的开发,他在做调研的时候,意外发现自己可能是 ADHD。后来他查阅了很多资料,让他毛骨悚然——它解释了他过去种种的不顺、困惑。这里不想过多展开相关讨论,只是想表达:他从 AI 开发中,竟然再一次认识了自己。这种经历实在是让人难忘。
开始用 AI 编程后,创始人开始额外关注一些优秀的 App 了。可能和很多人不一样,他会更多关注他们在使用什么样的组件或技术。前几次作品的经历让他学到一点:要想做出一个产品,并不是仅仅靠灵光乍现的,有时候你需要去积累一些技术。不是说要去研究代码,而是要知道有哪些技术可以实现什么功能。这一点非常重要,因为它能决定当你发现一个需求的时候,你能不能快速实现出来。
比如,他关注到一款做火车票信息提醒的 App 叫「车票票」,它利用锁屏界面的 Live Activity 来做信息提醒。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,因为他有这个痛点——他过去常常错过火车。在此之前他并不知道什么是 Live Activity,它有什么用,后来他进行了了解。
果不其然,没多久他就遇到了一个场景。那天和好兄弟一起聚会,晚上他喝了一点啤酒,回头他在群里说他早上刚吃了头孢,把大家都吓坏了(当然,后来发现没有出大问题)。
他很快反应过来:何不用 Live Activity 来做一款提醒吃了头孢的人近期不要喝酒的应用呢?当晚,他就在车里把 Demo 实现了出来。虽然这是一款低频应用,他也没有打算设置付费,但这个过程让他很充实。现在他刷小红书,偶尔还是会刷到有人因为吃了头孢又喝酒出事的帖子,然后他就会去向他们推荐「体醒」应用。他感觉他在做一件善事,很自足。
随着对 AI 编程的深入,他也关注了一些相关的博主。尽管他们有时候会写一些很技术性的东西,他看不太懂,但他会去关注他们经常提及的概念。后来他发现 Next.js 这个词很高频,后来他就和 AI 聊,它能干什么。聊完,他就用它打造出了你当前正在浏览的这个个人博客网站。
正是这样的经历,让他在 9 月份女儿开学后不久,开始打造出了「姓名定制字帖」这款网站应用。这款产品的灵感来自于每天陪女儿练习写名字,因为老师要求每天打卡。在浏览其他小朋友的打卡作品时,他意外发现,有的孩子用的字帖竟然是自己的名字!
后来他进行了检索,发现市面上确实有这样的产品,只是收费很高,而且做得很臃肿。于是他将刚了解到的 Next.js 语言进行了应用,2 天半,开发出了第一个版本。
当他等待着印着女儿姓名的字帖从打印机里弹射而出的时候,他的心情是无比激动的。但是很快,他发现情况不对:如果只是单纯的描红、或者描笔画顺序,似乎并不能提升练字效果。后来他就和女儿一起开发,他不停向她征求意见,一版版的迭代,终于试出了当前的版本。定制性更高,关键是能根据孩子当前的书写情况来定制练习策略,以及新开发出了描点练习。后来他发现女儿练习起来轻松了很多,而字体结构也愈发变好了起来。
在当下,AI 编程充斥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:不会编程的人为自己终于可以做产品而狂喜,而原本会编程的开发者则诟病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应用。
创始人的态度是:这是一次属于普通人的狂欢,就像 2018 年短视频的红利期,让普通人获得了过去难以企及的能力。
但他深知一个道理:他不会像大多数 Vibe Coding 的普通人一样,在尝试了几个 idea 后发现没人用、不赚钱就放弃。做产品需要足够的时间来修炼,就像十月怀胎,该十个月就十个月。AI 的帮助,只是缩短了前期学习编程知识的时间,但要做出一款优秀的、被很多人喜欢的产品,绝非一蹴而就。
他坦然接受早期的不足与失败,但他剑指未来,专注于自身在做产品方面的成长。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事,虽然过去很多年没有实践,但他所接触的信息都与此相关。他比大多数 AI 编程的普通人更加幸运——目前做的几款产品中,已有两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
在软件领域,尤其是在中国,抄袭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。创始人要格外说明:他绝不会照抄别人的创意。从小到大,他习惯了原创,也因此练就了还不错的敏锐度和联想能力。
但随着他看到的产品案例越来越多,他发现,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未尝不是一种更聪明的方式。用他自己的理解来说:在别人的基础上迭代升级,最终做出能帮助更多人解决问题的产品。
"有时候我甚至觉得,只有当我在创作产品的时候,我才是活着的。"
他不会像很多人一样去卖课,虽然那样确实更赚钱。但他的乐趣就在于做产品并销售出去,有更多人用圆环科技的产品,是他最大的快乐。